close

教材內容節錄自鹹魚飯的《鏡,正反面,之後…》。

描寫主角因為了解觀察這個動作,而在心境上有所流變的過程。



在我終於理解鏡子顯像的邏輯前,我的雙眼便已學會無時無刻,並且細緻如織地去觀察。不在奶媽家裡的時候、走在路上的時候、待在教室裡的時候,甚至是與奶媽閒聊的時候,我的雙眼都在觀察,幾乎不曾停歇過。


我觀察的目標,可能是奶媽說話時臉上細微的表情變化、眼角或嘴角新長出來的細紋,或是她當時衣著顏色與料子的搭配;也可能是樓梯間某塊小瓷磚上的污點、一樓水塔蓋上堆滿的紙張及雜物,或者是某層樓的住戶最近替他們門外的照明,所更換的新燈飾;也可能是走在路上的行人、停在路旁的車輛、大馬路上的商家、靠山小路邊上長滿的各式果實、莖葉、花朵等等,甚至是因為過熟、因為風雨日曬,而掉落、而沾黏在路旁車頂上的那些乾稠花果的形狀與色澤;但我最常觀察的,莫過於教室裡的同學、老師、擺飾,或者是桌椅之間的距離、牆上的塗鴉、懸吊式電風扇裡所垂掛的厚重灰塵,我只需要在聽課之間,一點點的分神就可以輕易捕捉到教室裡所有的景象,甚至一點也不費力。


我所關注的景物從鏡裡延伸到現實,我的雙眼對任何事物都感到興趣,我無法不去看、不去注意、不去觀察。我的生活重心已不再侷限於對鏡子、對過去的好奇,我正在對我的生活、我周遭的一切張開我的雙臂,我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怎樣演變而成的,但當我確實意識到的時候,我對生活的觀察早已不再為了分辨鏡像與現實之間的差異而服務,而是習慣、是本能,是一種自然而然便會發生的生理反應。

毋庸置疑的,那時候的我,在本質上眷戀著觀察這件事。

觀察不再只是擴充視野的工具、排解無聊的把戲,它所帶給我的,早已超出觀察之外;當我終於察覺,我正用細緻且大量的觀察對這世界敞開胸襟時,一切就都不一樣了。


這樣的動作所回應給我的,是在我排拒他人接近、緊緊包圍著我的那些厚實牆面上,鑿開一條又一條能夠直視人群的巨大孔道,我從來不曾試圖鑽過那些孔道,或是竭力向孔道之外的世界伸出渴望的雙手,我唯一需要做的,僅僅只是在牆的這一側靜靜看著、觀察著,然後從那些細微難辨的蛛絲馬跡裡、毫不起眼的旁枝末節中,我便能將這世界的模樣加以拼湊、組合,並且藉以了解從前封閉的自己,絕對不可能了解的種種事物、環境及人際間的流變。

觀察與思考確實取代了我的嘴巴與耳朵,以及與他人間必須要有,但我卻不敢再次趨前擁抱的那種距離,讓我得以在這座自我封閉的城池內,仍能與外頭的世界產生連結。

此刻的我實在再清楚不過,從我第一次看見過去開始,我生活中所經歷的種種變化,無一不是在成就我現在的面貌、我現在的自信,我整個人在觀察的過程中不斷進化,雖然仍舊無法理解鏡內顯像的邏輯,但我確實感覺自己的內心又一次強壯無比。

我不再畏懼人群、不再害怕寂寞、不再恐懼於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他人時,會否替自己帶來難以應對的反應;也不再躲進成天埋首書堆的象牙塔裡,以鞏固自己卑微的生存空間——這樣的人際自信無疑是從小晶消失以來,第一次在我心底如此確實地存在過——我有權力,也有能力,像一般人那樣活著,我甚至一度這麼認為,我比一般人還要更加優越地活著,城牆替我隔開了一道幾近完美的人際距離,讓我既不容易受傷,也不至於與人群太過疏遠。


於是,當這樣的我偶爾將觀察的視線不經意流轉到狗狗身上時,我為她的日漸凋零所感到惋惜與不捨之中,也開始多了些孤傲與俾倪,我不得不這麼想,要是她不那麼天真、不那麼傻,不那麼一廂情願地想與人親近,不那麼單純地去相信所有人,她就不會吃那麼多的苦。


但無論我怎麼想,最終我仍舊不曾踏出城池去迎接她,也不曾歡迎她加入我安全無虞的堡壘,因為我全然滿足於這樣的距離,靠近或是接納,無論哪一個動作都是多餘。我不需要狗狗也能活得很好,同時我也不需要讓狗狗理解我為何過得很好。


也因此,在國二上,寒假即將來臨的前夕,我不只在內在的距離上、現實的距離上,更在心靈品質的距離上,將狗狗扎扎實實地推開,用一種極度驕傲的氣度,像是個站上權力頂峰的女王般,將狗狗狠狠趕出我心中那塊極富同情心的領地。儘管這只是我內心的宣判,但隨著我對人際的自信無止境地膨脹,狗狗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頹喪氣質,則顯得一天比一天還要更加深沈。

我想,若是當時我的內心能夠散發出氣味,說不定就像是那條靠山小路旁,那些熟過了頭就忍不住摔爛一地的野生蓮霧,遠遠聞起來還覺得清香,但只消你靠近一聞,就只會是滿鼻子甜中帶酸的濃烈惡臭。

你不會想在那裡待上太久的。

在描寫的手法裡,我大略用了以下幾種方式去處理這段流變。

點狀例證:


在整段描寫的一開始,我便運用了大量的視覺描寫在處理「觀察」這件事。它們並非一個事件,或是一段豐富的描述,而是以點的形式,將各種客觀的事實給記錄下來。透過點的串連來表現出主角在寫下這段內容時,是怎麼思考的,讓讀者可以順著主角的視點、思緒去理解她所真正在意的——文中我設計從奶媽面部的描述、到住的公寓、到去學校的路上,到最後在學校面對同學,但所描寫之事物卻越來越趨近於無生命體,便是一個明確的流變過程——想讓讀者理解的,是主角對於人際的渴望與孤獨。於是,當這段視覺描述到了最終,自然而然將內容帶入內心世界裡,一切便水到渠成。

內在描寫的基礎便是邏輯的暢通,只要不合理便什麼也別談。

形象:

內在描寫不單單只是塞入大量且抽象的內在語彙,例如我開心死了、我難過極了等等,更需要一個確實的物件讓讀者更能體會其中的情感。於是我選擇了堡壘這樣的形象來處理主角封閉、疏離、狹隘的內心障蔽,加上堡壘本身帶有的王權印象,也替我之後要主角的孤傲與自信時,鋪排好了一個絕佳的平台,甚至連最後腐敗的權力味道也是由同樣的象徵底下衍生而出,而這樣的味道,也是利用一個真實存在的形象(摔爛在地上被曬得乾稠、甜中帶酸的蓮霧臭味)來表達出所謂的腐敗氣味。是的,氣味的觀察仍然是相當重要的喔!

在處理這個堡壘的同時,我還加上了一些主角的動作,例如攀爬、伸手、旁觀,也描寫了一點關於那座堡壘的質感,都是為了讓主角內心孤僻疏離的形象更加活躍於讀者面前,而這其實也是外在描寫的延伸,內在描寫勢必得依靠外在描寫的輔助的。選擇一個對的內在象徵,將有助於內在世界的生動喔!

前後呼應:

這是一個關於結構的小小技巧,前後呼應你所提及過的事物,例如我文中所提及的堡壘、城牆、距離、果肉等等,將後來所提及的物件加以變形、加以提升,便可以將你所要強調的情感或想法牢牢鎖住在你的主軸邏輯上。一般的人在進行思考或回憶時,即便腦海中的畫面再怎麼跳躍荒誕,之間必定會有一個邏輯在,除非是人格分裂的患者,但那是例外就不提了。

時時注意你平時的思考模式,你就可以從中找出跳接的意義喔!

事件:

無論是再怎樣細緻的內在描述,終究需要一個真實的事件做輔助。於是我取了日漸凋零的狗狗來當作主角最終站上孤傲後的反差,利用這個客觀事實,來強化主角心底主觀的腐化敗壞。這個事件最後轉而跟內心的堡壘合併,於是有下面這樣的句子。

「但無論我怎麼想,最終我仍舊不曾踏出城池去迎接她,也不曾歡迎她加入我安全無虞的堡壘,因為我全然滿足於這樣的距離,靠近或是接納,無論哪一個動作都是多餘。」


這段描寫將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做了結合,像是同一件事。於是,這整段內在的描寫到此,就變得實在而且明確得多,而不至於淪為空談。

層次:

在整段描寫裡,藉由描述方式的不同,我給了主角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大量視覺描寫下,客觀的、疏離的觀察;第二層則是利用內在象徵的形象,所建立的抽象的、狹隘的人際觀察;第三層則是藉由一個真實事件來強調,對狗狗的、高傲的觀察。透過層次的鋪排,角色便能更加深刻地被浮現出來,假若整段心裡描寫只在花上一千多字去描寫一個人從一而終的熱血或悲傷,那麼便顯得大而無當了。每一種情感、視野、經歷都有其層次,得仔細觀察,並將它們通通找出來才有辦法使其真正立體,否則便會太過平扁。

然而這卻不容易達成,身為創作者得誠實面對你要處理的情感。我在寫的過程中抱持對疏離、對驕傲的質疑與客觀,並儘可能從我的生命經驗中去擷取類似的情感,然後面對它,唯有這樣做,才有可能描寫到這種情感的全貌,才有可能感動人。情感空泛的作品往往是貧乏的,而這卻常常是許多寫小說的人(不管新手還是老手)最不願也不敢面對的事,於是許多作品看完只是不痛不癢。

寫作時一定要勇於直視問題核心,而不是將眼光飄開。

這肯定很難,也很辛苦,因為這是人生課題。

練習重點:

找出一個主題情感,將大部分的心力集中在那段內心情感的流變上,利用內心形象、層次,及豐富且流暢的邏輯來建構你的心理流變,並且用盡量將你的主題牢牢鎖住。你可以運用外在描寫(質感、點狀描寫、氣味等等)來當作輔助,但這次的練習主力仍舊是內在的流變,我們想看到的還是一個人他究竟是怎麼經歷某段時間的情感變化。記住,誠實地面對你想寫的情感,不管它可能會是多麼醜陋都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m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